2)第二百七十五章 丞相制度的由来_明末锦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觉三司(大司马,大司徒,大司空)的大字很不爽,就把大字给去了,然后我们光武帝也是精力很充沛的皇帝,同时,也喜欢事必躬亲之类的,于是有文件精神就靠尚书台来直接下达了,当时人们说什么事归台阁,三公备位而已,可见领导一旦喜欢事必躬亲了,助手就变成废柴了,秘书就变成香饽饽了,

  按照这个规律,我们可以一直往下看,秘书们一旦被领导看重,职位一提再提,那就是百官之长了,再加上他与领导经常相处,可以互相讨论大事,那就变成真丞相。

  所以魏晋南北朝时代,尚书台权势逐渐加重以后,手握尚书台的长官,录尚书事就变成了真丞相了,但是皇帝还是需要秘书的啊,于是中书按照这个循环也起来了。于是在南北朝时期,尚书省,中书省,门下省逐渐成形。

  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,就建立了三省制度,三省长官都是名正言顺的丞相。其实尚书省主管执行,所谓县官不如现管,所以尚书令权势最大。中书省就是领导秘书,拟招之类的,这个与领导最亲近的,门下省主管封驳,审批文件,看看通过不通过,貌似权力极大,即使就是个橡皮图章。

  这制度一直到唐朝,唐太宗李世民加重门下省的权势,才有所改观。但是李世民同志玄武门夺权,旧的官僚无法去掉,尸位素餐,新的牛人无法安排当丞相。李世民创造性的采取了一种办法,把真丞相们架空,一方面,老家伙你们反正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,一些琐事就不用麻烦你们了。用参议得失,参议朝政之类乱七八糟的名目,使一些土豆番薯之类的小官获得了丞相的实权“参政议政。一直等尸位素餐的老家伙完蛋,这些参议得失之类的同志才转正。这才是真正的三省六部。

  皇帝用久了这招,出人意料的发现这招有个大好处,他把丞相由制度性的,变成临时性的了,我让你参议了,你就是丞相了,我不让你参议了,你就是柴禾,无须引起人事大变动。后来这招被很多皇帝们学去,丞相们以后的名字就又臭又长了,看看以前丞相的名字多帅,丞相,尚书令,太尉,侍中,中书令,人家叫着也好听。你看看后来的丞相名字,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同中书门下三品,听着都笑死人了。

  同中书门下三品,意思是,哥们,你不是三品官,也就不是丞相,但是皇帝觉得你能干,让你当丞相试试,和现在的副处级享受处级待遇差不多。最笑死人的尚书仆射明明是二品大员,但是高宗以后,不挂同三品居然不是真丞相。

  好比现在,一个师长,不挂团长职,居然不能指挥部队,三省制度,怎么评价呢,我们表面上看,三省分掌事务,互相分工,又互相牵制,应该是比较好

  请收藏:https://m.ob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