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第一百一十五章 这是东方的文艺复兴!_洪武大明:吾儿怎么还不造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知行合一的理论给深深震撼,自惭形秽之下,开始重新学习……

  说实话,听到徐增寿解释完了以后,其他人都是哈哈大笑,但朱启确实沉思了下来。

  他好像想到了一些关键的地方,但又总感觉没抓住一样,一顿饭吃下来,出去走了两圈,站在马路大街上。

  就这么一下子,他突然顿悟了!

  朱棣本来正常的往前走,突然一下子撞在了朱启的后背上,撞得朱棣额头生疼。

  朱棣抬起头正想问怎么回事呢,朱启突然对着身后问了一句:

  “徐增寿,你知道国子监的那些学生们,如今学习的情况如何吗?”

  “学习情况如何?”

  徐增寿有点懵逼,不知道辽王殿下所问的是什么意思。

  朱启很快又说道:

  “就是那些学生们,如今学习数学,是否还和以前一样不太积极?还是说,他们有所改观呢?”

  徐增寿这才听明白朱启的问题,赶忙回答说道:

  “据我所知,郑长吏的课程,每次都是满座,至于说其他的,我倒是不太清楚了。”

  朱启点了点头,其他人都有点奇怪,不清楚辽王殿下突然关心这些是做什么。

  他们不知道也是很正常的事情,因为朱启突然开窍了。

  他突然发觉自己曾经的想法,似乎有点片面了。

  他一直以为科教兴国,便是只要关注那些自然学科的发展就好了,甚至于可以避开了儒学的那些学生们。

  想着历史上的发明家,很多都是工匠。

  但朱启却没有想到,科教兴国,从来不是一个人,一个小群体能够办的起来的,这是一个基数的问题。

  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,力保全民教育?

  而不是针对某个群体,进行专注的培训,这不是很省钱吗?

  说白了,这就是要扩大一个基数,基数越大,出人才的概率越高。

  人才越多,国家的发展才能更快。

  只有当一个群体先聚集了量变,才有可能产生质变,出现像牛顿,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匠。

  大明的工匠确实是不少,但即便自己是用现有的工匠们,去不断的带动其他的工匠。

  即便能够一传十十传百,但之后呢?

  培养出来了厉害的,有学识的工匠,但他们没有话语权啊!

  最主要的是,这个基数实在是太少了,花费很大的精力,收获却不一定有多少啊!

  所以,这就是要到文科登场的时候了。

  朱启以前一直觉得文科无所谓,尤其是哲学一类的。

  但此时想想,自己经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,其实潜移默化的,就已经接受了一套唯物主义价值观了。

  满脑子想的都是,有什么好辩论的,赶紧出来干事情才是真的。

  在朱启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,但在洪武年间,却是一个需要突破的哲学问题。

  通俗易懂的来说,哲学的作用,就是能够将一个个信奉朱程理学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ob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